202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社会发展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团队共同申请的公益慈善微专业入选学校首批微专业。该微专业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通识教育项目已有成果为基础,探索“课程赋能-实践驱动-研究引领”三位一体的微型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原先以公共选修课为主的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10月14日,公益慈善微专业正式开课,并在《公益慈善导论》课前为同学们举行了开班仪式,欢迎学员的到来。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彭超、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基金会副秘书长宛姝、上海紫江基金会项目经理刘亚娟出席仪式,开班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主任薛红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彭超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希望通过公益慈善微专业的建设推动建立起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体系,也希望参与微专业的各位同学能够通过微专业的学习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基金会副秘书长宛姝对首届公益慈善微专业的顺利开课表示衷心祝贺,她表示华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正在积极探索并形成以研究引领、课程赋能和实践驱动三者良性互动为核心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新机制,一句“教育就是最大的公益”引起大家强烈共鸣,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微专业学习机会,成长为公益慈善行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公益人格的栋梁之材。

上海紫江基金会项目经理刘亚娟表示紫江基金会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推广公益理念、探索能够支持公益慈善发展的有效路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是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因此希望通过微专业的建立,以“基金会+高校”的模式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培育师生的公益人格,让善的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黄晨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与致辞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相信通过微专业的开设同学们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公益慈善知识,为未来从事公益慈善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期间,黄老师还对微专业的建设愿景进行了勾勒,希望微专业在服务和管理上能够做到“不是专业,胜似专业”,带给同学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也希望微专业的学习过程不止于课程的学习,更要渗透进日常实践当中。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冉教授被邀请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张教授从紫江公益慈善课程授课老师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于微专业的理解。张教授提出,微专业的教学和一般专业和辅修专业存在很大差别。第一,要注重交叉知识的融合性,促进跨学科的知识理解。第二,教学过程中要加深产学融合,通过实地教学、开设专家讲堂、建设实践基地等形式促进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第三,微专业之“微”体现在专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时代内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保持专业活力;第四,在促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提出新方法、新理念,实现各项课程中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最后,张教授期望同学们能够在首届微专业学习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培育慈善精神。

首届公益慈善微专业学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级陈斯璐同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周格菲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陈斯璐同学表达了自己对公益慈善的热爱,并表示在大一阶段就参与了很多相关讲座,形成了对公益理论的基本理解,同时她也在多个组织中担任志愿者。在实践过程中她体会到,参与公益慈善除了要拥有一颗热切之心,同样需要密切关注社会议题,掌握先进的方法理论,才能不断提升实践能力,这也是她参与微专业的初衷和对课程的期待。周格菲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曾经在养老院的志愿服务经历,表明这坚定了她选修公益慈善微专业、学习更多公益慈善知识的目标,她认为紫江公益基金会的价值观与华东师范大学“爱在华师大”的宗旨不谋而合,既契合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在宗旨和前进方向,更是修好、学好微专业的内在要求,今后她也会在学习公益慈善的道路上笃行不怠。

 

至此,微专业开班仪式接近尾声,主持人薛红老师表示期待能够与各位同学们有更多线下交流的机会,一起进行公益行动。最后,师生进行了合影留念。

希望同学们在微专业的学习中都能收获满满

播种希望,传播善意

公益慈善之路,道阻且长

 

公益慈善微专业

“公益慈善”微专业项目以“公益慈善教育”为核心,从跨专业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符合公益慈善岗位要求的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采取公益慈善管理人才暑期学校、公益慈善管理课程修读计划、公益慈善机构实习实践、海外访学研修计划等教学形式进行,聘请业界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切实强化学生内在文化素养和外在气质形象。


本微专业将立足大学生公益慈善素养不同维度,协助学生培养强烈的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了解公益慈善管理的系统知识理念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前沿,学习基本的公益慈善管理理论与实操技能,为将来从事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组织管理、项目运作、专业服务及理论研究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转自丨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中心

编辑丨杭婧婧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