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大夏书院公益实践基地揭牌暨“紫江-大夏”公益社成立仪式在闵行校区学生发展空间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大夏书院等联合主办。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秘书长助理张凯,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周洋,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肖洁、上海博世中国慈善中心项目经理许文静、华东师范大学“爱飞翔”乡村教育项目秘书长刘泊出席;我校校友、2017年“全球教师奖”获得者杨博雅,校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学工部副部长李燕、团委书记俞虹、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挂职)副主任章晶晶、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李欣阅、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主任薛红、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及书院师生共同参加,围绕公益实践活动,研讨依托于校内外合作的公益实践机制,充分挖掘公益实践中的育人元素,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工作。仪式由大夏书院党委副书记栗蕊蕊主持。



立足公益实践,辐射引领学生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在致辞中讲道,依托公益实践,推动劳动育人,全面提升公益慈善人才综合素质,这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心,也是公益实践基地揭牌及“紫江-大夏”公益社成立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以公益社团为起点,将公益志愿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在书院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散播公益理念,激发学生投身公益的热情,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愿望。“紫江-大夏”学生公益发展社团以 3C 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即 Care、Capacity、Creativity,培养有社会关怀、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卓越公益型人才,为公益慈善行业输送未来精英,将通过“公益实践先导课程”、“公益研学营”、“公益志愿专题研究项目”等,培育学生的项目策划、设计、运作和组织能力。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中把同情心直接设定为人在原始状态中所固有的能力,这和孟子的‘恻隐之心’是非常相通的。我想,从怀揣单纯的恻隐之心,到实际获得了助人的能力,这也是从‘公益人’成长为‘公益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紫夏’,我希望与不同的公益人才一起交流,形成我们创新、多元的公益观念。”“紫江·大夏”公益社成员、18级哲学专业陈子昂向与会代表们阐述了自己所理解的“公益精神”。



2017年“全球教师奖”获得者、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心理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校友杨博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活动范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从最初只是发现问题到不断地致力于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己打开了更多扇未知的大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杨博雅热切鼓励师弟师妹依托社团平台,积极尝试,勇于改变,用公益之心充实成长之路。



据“紫江·大夏”公益社指导老师曹安琦介绍,首期招募36位同学加入,将在公益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在一起,同时也被这种精神激励着不断地发展进步。


优化校内外力量,助推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三全育人”的关键一环,“全”字强调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发挥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对接,拓展校内外各类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提高吸引力。



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表示,在职能部门、专业院系和校外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大夏书院以 “博雅大夏”、“智慧大夏”和“健康大夏”为主线,积极搭建育人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公益实践是书院育人的重要方面。以“大夏之光”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夏令营、“乡往的生活”农村文化发展助力实践、“三个行走”项目等为依托,锻炼实践能力,深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此次5家公益组织的助力,将进一步拓展书院育人平台,丰富“以志愿公益为载体、推动新时代劳动育人新常态”的内涵,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新发展。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俞虹表示,第二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三全育人”大格局之下共青团履行服务青年使命和责任的重要依托。以5家公益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紫江-大夏”公益社团为纽带,开展志愿公益和劳动育人,既是积极的开端,也是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在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校内外协同上进行深入探索。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博世中国慈善中心、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爱飞翔•乡村教育”组委会揭牌成为“大夏书院三全育人基地(公益志愿类)”;肖洁、周洋、许文静、张凯、刘泊受聘为大夏书院“公益导师”,分别介绍自身运作模式、优势特色及主要项目,并就优化合作模式、搭建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助推“三全育人”工作进行研讨。



依托公益实践,助力劳动育人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挂职)副主任章晶晶表示,在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的发展框架下,“紫江”公益社团将与紫江研究项目、紫江公益课程“串联”,形成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和实践服务的育人体系,率先推动在与社会联动下的“五育并举”在高校的落实。“紫江-大夏”公益社团作为优质的“基点”,围绕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目标和劳动育人的要求,连接学校专业、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以及校外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将成为落实《意见》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尝试。



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劳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因此高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围绕劳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尤其注重校园教育与社会力量的共建共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向而行、劳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项目导向与能力导向的结合、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双重提升。此次大夏书院公益实践基地揭牌暨“紫江-大夏”公益社成立,是探索“以公益实践为依托、推动劳动育人”的新探索,希望校企合作,重点推动公益实践指导、公益服务渠道、公益精神培养,为“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提供更多新思路。

据悉,大夏书院将以公益实践为抓手,不断探索劳动育人形式,鼓励学生投身不同领域的劳动实践活动,以此提升核心素养,助力综合素质能力的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