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劳动是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贯彻国家推进高校劳动育人的有关部署,在“善时代”下培育公益慈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启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开展调研活动、志愿服务等,将公益慈善创见融于社会实践,又自实践中提升公益慈善意识,增强公益慈善本领。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紧密围绕“疫情”和“后疫情”相关主题,通过前期宣传、项目申报、项目筛选及审核等一系列工作,从51份项目书中精选出10支优秀团队于7月25日正式出征,让有志于公益慈善的大学生们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项目亮点:家庭“抗疫力”的建设既需要积极的信念系统、良好的心理调适、灵活的组织模式和恰当的沟通过程,也需要足够的社会经济资源支持、良好卫生意识与习惯的保持,与对社区防疫要求的自觉遵守。家庭抗疫小分队立足后疫情时代,着眼于家庭这一抗疫主体,对标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变迁,旨在对家庭“抗疫力”进行学理分析与实务性的提案,希望有更多人能在防疫抗疫的过程中感受、创造家庭的能量。在研究方法上,该项目把前期的量表成果运用到调查与评估之中,制定出了“家庭‘抗疫力’测评量表”,使问卷与访谈相结合,兼顾调研的广度与深度。


预计产出:主题实践报告、家庭“抗疫力”提升指导手册、社区家庭“抗疫力”培训课程



项目亮点:

课题方向:紧扣时事热点,旨在发掘疫情时期政府和公益组织合作的新特点,提高公益组织创造社会价值的效率,探索公益组织与政府长期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访谈法等方式对于现有的模式进行研究,综合比较出较为有效的模式或者创新搭建自己的模型。为公益组织和政府的后续深度合作提出可行性支撑。

研究成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成果产出后利用团队成员自身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定期跟踪宣传,提高成果的影响力。团队成员大部分为国内研究生,可配合后期成果展示、落地推广等活动。


预计产出:研究报告、PPT、数字资料库、新媒体平台推送。




项目亮点:“稚忆教育”项目主要包括儿童疾病应急教育公益课堂和儿童医患关系教育两部分组成。这支来自三亚学院的团队对课堂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每一位志愿者讲师都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他们还会以模拟课堂考核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志愿者也需要通过模拟课堂以及测评才能够正式开展授课。“稚忆教育”儿童应急教育以及儿童医患关系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儿童应急教育以及儿童医患关系教育,帮助海南省各地区小学、幼儿园的少年儿童学会自我保护、远离侵害,给儿童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童年。该项目预计在海南省范围内将儿童应急教育以及儿童医进行推广普及,并逐步扩展。


预计产出:研究报告、PPT、课程教案及考核表。



项目亮点:

课题方向:今年的疫情使得大众焦虑、抑郁的平均水平大幅上涨,然而对应的干预手段较少,咨询热线供不应求,需要新的形式缓解这方面的心理困扰。      

技术创新:结合量表测评+大数据分析,追踪大众心理状况,AI实时识别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配合心理咨询辅助系统,实现心理问题“早识别、早干预、早痊愈”。

团队经验:团队成员汇集华师大心理、软件工程、数据科学、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背景,并有相关的参赛实践经验。


预计产出:本项目最终除了输出软件原型设计、商业计划书和测试版本以外,同时也会采取公益 视频的形式宣传项目成果,并通过短片呼吁大众关注、接纳自己的心理,关心身边人的情 绪。视频的主题为焦虑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他们的患病历程、感受以及应当如何 通过本软件获得帮助,视频的最后通过互动视频的形式提出如何应对焦虑、抑郁困扰,如 同游戏一般的体验能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到如何自救或者“救人”,正确地对待、帮助身 边有这类情绪困扰的家人朋友,推进社会对焦虑症、抑郁症的关注和了解。



项目亮点:

本研究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研究中关于形式主义表现形式、原因及其治理策略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此后,对基层疫情防控人员进行深度个案访谈,重点了解基层防疫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探索基层防疫中的形式主义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探索出基层疫情防控中形式主义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基于对模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具体阐述分析,最后提出针对疫情防控背景下形式主义的治理对策。

基于访谈实证调研和扎根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基层疫情防控中形式主义的影响因素模型,又基于这一影响因素模型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公益相关但不局限于公益相关的解决方案。


预计产出:一篇完整的学术性实践报告,报告将会回答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有哪些、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影响因素是什么、应当采取哪些举措来遏制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这三大问题,另外,预期产出还包括一份展示报告精华的PPT汇报文件。



项目亮点:在全国万众一心的努力下,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危”还未远离,次生风险此起彼伏,防疫仍然不可松懈。“疫心毅意,与你同行”——专注于青少年抗疫力培养。本项目策划团队由华东师范大学MSW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学组成,以13-15周岁的青少年为干预对象,从适度的风险感知、学习情绪调节、积极的适应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干预,从而精准定位青少年的需求,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实现青少年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抗疫力”的提升。


预计产出:通过六次专业的干预活动,从认知、情绪、行为全方位,帮助青少年在“危中寻机”,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调控能力,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和技能,展示青少年的生命力量、唤醒内在潜能。



项目亮点: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农业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遇农项目积极组建学生团队,关注扶贫助农,希望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帮助农户与外界建立联系以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助力脱贫攻坚。遇农助力农商项目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的背景,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关注扶贫助农,提供文创型农产品包装及品牌打造、农产品立传及文化宣传、农商课程培训和志愿者平台搭建四大服务。


预计产出:形成具有可复制性的文创型农产品模式和农商课程帮助贫困地区农户脱贫不返贫,并通过内容合作互补实现跨平台共赢。项目搭建的志愿者平台还将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大学生自愿自觉参与公益服务。



项目亮点:

项目组织:团队组织人作为中南大学青志协成员有着较为充分的组织和实践经验, 已完成队员分工、制定日程表、教学计划等,并安排课程培训,以确保线上实践圆满完成。

课题方向:打破隐晦式性教育,用音乐播撒绿色健康性教育;着眼自然环境留守儿童,提高大众关注度和重视度

观点洞察:简便而系统的音乐干预,降低“门槛”增大“收益”;国内首例探索“音乐+青春健康生理心理教育”道路,为儿童健康教育添翼赋能;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联动,扩大健康安全教育受益面

产出形式:线上视频制作投放,形成固定课程模式;穿插情景模拟课堂,考验真实环境应变;互动型游戏课堂,教寓于学学寓于乐;课后补充绘本资料,课上课下联动传授


预计产出:

出品音乐互动课 3 节、青春期心理 1 节、自我保护课 3 节 、生命教育课 1 节、青春期生理 4 节,共 12 节线上课;

团省委合作平台线上投放,合作小学线下播放;

儿童之家三周线下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青春护航后期投放,扩大范围增大影响;

大创研究设计基础,后期实现省内调研。



项目亮点:这是一个聚焦于疫情背景下中/高考后青少年的心理愈疗项目。项目成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各地高校,充分发挥专业背景优势,结合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点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致力于通过“信件往返”搭建起青年与青少年心理交互的桥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可倾诉的书信渠道。同时,通信双方在书信“一写一收”间共同感受到生命间相互认同、鼓励的力量。(欢迎关注公众号:Letters of Power)。


预计产出:“交互式”书信集、书信文创纪念品、一本行动指南。



栖息地性教育公益项目组团队以“让性没有偏见”为组织理念,实现“开性息之窗,造守护之舫”的团队使命,为性知识的传播和弱势群体的求助提供一个栖息地。

项目亮点:

课题方向:性教育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教育话题,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性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视角: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性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交往以及教养方式等体现,所以家长视角的研究对幼儿性教育至关重要。

研究效益:通过家长的角度详细考察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现状等,探索实施幼儿家庭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在家庭开展幼儿性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引导经验。



预计产出:项目报告或科研论文、自媒体运营产出。




公益育人,点亮青春。在2020 年夏天后疫情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期待同学们在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在公益之路上乘风破浪,踏浪前行!



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简介

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于2017年捐赠750万元设立,旨在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等。该项基金支持公益慈善研究、公益慈善人才选修课计划、海外研修计划、公益慈善讲坛、公益项目设计大赛、公益学生社团等项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学生、社会公益人士等1000多人先后修读了公益慈善系列课程;21名优秀学员参加了台湾公益游学;每年选拔80位优秀学生进行系统的公益慈善领导者培养;疫情下设立了6项课题聚焦社会治理和公益慈善人才提供解决方案;举办了三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众多位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公益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受到新华网、搜狐网、中国青年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