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 | 从“绿色校长”到“绿色老人”

发布者:ECNU基金会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02-21浏览次数:897


【编者按】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公益事业,是在政府扶贫济困主导下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民间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的一环,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但是自20116月“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后,人们对中国慈善事业产生了质疑,很多人不敢再捐钱给慈善机构。杨德广先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以身作则,拿出自己的稿费和卖房得来的200多万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并创建阳光慈善基金,希望通过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事业,重拾对慈善的信心。下面,让我们走进杨德广先生,听听他的慈善之路。

杨德广,我校60级地理系校友。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高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曾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荣誉奖章”、“全国绿化奖章”、“上海市十大教育功臣提名奖”等。2014年,杨老先生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和表彰。目前,杨德广老先生已在我校设立了“德广励志奖学金”,将100万元作为留本基金,每年用5%的增值资助我校2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这句话是杨德广先生最喜欢的话,也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任职校长时,杨老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岗位上为学生服务,为人民谋福利;退休后,杨老先生认真的思索下半辈子如何度过的问题,决心通过慈善继续为人民服务,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在杨老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下这个时代最匮乏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奉献。

  

雷锋精神的传承者

小时候,父母就告诉杨德广先生,穷人要帮助穷人,要尊敬父母,孝敬师长;学生时代,国家的贫穷落后激励杨老先生要奋发图强,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境况。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雷锋精神的影响,杨老先生脑海中一直有“奉献”这两个字。大学期间,杨老先生常常将自己的饭票偷偷塞在那些身形比自己高大的同学的枕头下,还帮助回家的上海同学晒被子,帮助室友打开水;工作期间,改善上海师范大学的环境,顶住压力建成奉贤校区,以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学生奉献自己的光和热;退休后,杨老先生仍一直践行着雷锋的那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杨老先生将自己的100万书稿费,和卖房子得来的总共300万捐助给自己的母校,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圆他们的大学梦。

点滴奉献,最终汇成今日的慈善清流。


慈善,不仅仅是金钱的资助

对于慈善,杨老先生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很多人认为,慈善就是捐款,是物质上的资助,但是,杨老先生不这么认为。杨老说:“物质上的帮助是必要的,但精神上的更不能缺乏。我们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给予他们一个动力,一种激励,这种精神上的激励是宝贵的,是不断推动学生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现在,有很多贫困生对贫困有着错误的理解,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贫困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社会多方面造成的,要让他们树立起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搏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绿色加慈善, 是情结更是情怀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绿色校长”的情结的话,那么绿色加慈善就是杨老先生的家国情怀了。初到上海师大时,破落的环境让杨老先生发出“不能树木,何以树人”的感慨,为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必须要保证大学的环境。经过六年的不懈的努力,上海师大成为了“土不见天,绿树成荫;花不间断,四季飘香”的绿色校园,并入围全国绿化400强,“绿色校长”也由此而来。退休后,杨老先生成立了阳光慈善机构[i],除了坚持对三所母校的贫困生资助不间断外,另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绿色加慈善了。杨老先生认为,我国历代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义务植树,尤其是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决胜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必须要引起重视。“我”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当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中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因此,绿色慈善是杨老先生绿色情节和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

  

通过自己,传递慈善接力棒

慈善,有时不必是物质上的资助,从这点来看,其实每个人都能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每次收到西部地区那些孩子的来信,“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对“我”谈接受资助后的感受,希望能够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由此,更坚定了慈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转移,更是精神情感的传递和延续的想法。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传递正能量,激励并鼓舞他们,燃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斗志。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期望阳光慈善机构能够带来的真正的效益。除了西部地区的捐赠外,杨老先生还准备发起每人捐赠10元钱,种植一棵树苗的活动,希望能和高校的学生一起,让更多的人走进慈善,了解慈善,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来。虽然10块钱在面值上来看很少,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细流不断的累积终能汇聚成一条大河。慈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组织,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需要慢慢的去了解慈善,明白何为真正的慈善,加入到慈善的队伍中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本科生培养要立足于全面素质的发展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否把握好了这段时期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杨老先生对本科生的要求精炼成六个字,就是:励志、勤奋、惜时。大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抵挡住沿途诱人的风景,驶向成功的彼岸;大学生要勤奋努力,有人说,99%的勤奋加1%的灵感造就天才,可见勤奋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杨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当校长期间读书立说,专注于研究,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半才睡觉,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拿来读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全面的发展自己。杨老师也在此分享了对他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的五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社会发展简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雷锋日记》,这五本书也非常值得我们去读,去看,去感悟,去聆听。因此,我们要学习杨老先生勤奋努力的精神,做一个努力的人;努力的人必然惜时,他们知道时间是不会等待的,只有抓好每一分每一秒才不会将时间白白浪费。对杨老先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和财富,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学生时代作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时代,要用好随时都在流逝的时间,这样才不辜负我们的美好年华。

  

在杨老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品质:奉献、爱国、勤奋、励志、惜时······这些品质是杨老先生的一个个缩影,是人格的象征。在职时,杨老先生尽其所能为学生服务;退休后,杨老先生倾其所有为党和人民做贡献。从“绿色校长”到“绿色老人”,称谓变了,但是,杨老先生那颗奉献的心却始终如一,从未动摇。他用一生在践行“奉献”,用一生为党和人民服务

杨老师与资助的20名华东师大学子合影留念


    “阳光慈善基金”由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市第五届慈善之星、全国十大新闻老人杨德广教授创建。阳光慈善基金“帮困助学”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资助西部地区高中阶段贫困生中的优秀生,每生资助人民币2000元,帮助和鼓励他们能考入大学。捐助者自由认定受助人数,可以资助1人,也可以资助多人(均按每生资助人民币2000元)。可以一次性资助,也可以连续跟踪资助。采取对接式资助方式,即资助者可以知道受助学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受助学生也知道资助者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若资助者不愿意透露姓名,可隐其姓名,由秘书处以“阳光慈善基金”名义资助。秘书处每年度公布一次经费使用情况。

      阳光慈善基金“绿化造林”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购置合适的树苗推广到西部地区大面积种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凡用于绿化造林的,资助金额不限。购树植林完毕,秘书处会通报其捐赠款购置的树苗种植在何处。

  “阳光慈善基金”的宗旨: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汇八方涓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帮困助学、绿化造林贡献一分力量。凡认可“阳光慈善基金章程”并每人至少捐赠2000元善款者,均为本会会员。

  

  来源|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                                                            文|李昶洁         |祝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