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 | 基金会党支部观摩档案馆党支部《校史人物命运抉择与中国百年大变局》讲座

发布者:陆婉婷发布时间:2020-06-25浏览次数:319

2020年6月18日下午,档案馆党支部书记汤涛为档案馆、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工会妇委会党支部做了一场《爱国有心、报国无限——校史人物命运抉择与中国百年大变局》讲座。讲座由档案馆党支部副书记胡琨主持。



为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修好“四史”必修课,档案馆党支部按照机关党工委统一部署和党支部书记做一次报告的要求,与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工会妇委会党支部联合举办“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汤涛结合专业研究和工作特点,为三个支部做题为《爱国有心、报国无限——校史人物命运抉择与中国百年大变局》“四史”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汤涛首先概略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及其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校友分布状况。据介绍,目前华东师大有30余万校友,他们播迁于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于政界、科技界、学界、商界、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等领域,校友们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接着,他以具体的校史人物为切口,通过重点梳理大夏校长王伯群(1885—1944)和光华校友汪道涵(1915—2005)的人生经历,再现了他们从晚清遭遇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改革开放后的“百年未有之变局”时代潮流中,如何坚定信仰,坚守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家国情怀。


王伯群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他致力于国家交通事业建设,以民族主义者的姿态,收回外国在中国的邮政交通主权;他积极参与国民党改组,支持联俄联共政策,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王伯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家,坚持文化自信,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实现教育救国。大夏出了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如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田汉,开创广西中共党组织的雷经天,徒步千里奔赴延安的杜星垣,以及在重庆渣滓洞献出年轻生命的胡有猷等一批革命志士。汪道涵的父亲与王伯群同一年留学日本,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文书。受父亲影响,汪道涵在学生时代就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他与父亲毅然决然率领全家和亲属28人投奔延安,受到叶剑英、林伯渠的接见,在延河传为佳话。汪道涵积极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先后担任安徽嘉山抗日民主政府县委书记和华东军区军工部长;他致力于新中国的机械工业和对外经济援助建设。汪道涵在担任上海市长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期间,为上海的改革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汤涛的此次“四史”讲座,信息量丰富,人物案例信手拈来,生动有趣。讲座结束后,教育发展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斯阳、工会妇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平做了发言,一致认为,校史是学习“四史”的金钥匙,我校校史上诸多杰出人物的个人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变迁轨迹,也可以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化自信为行动动力,努力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