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三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以“应然•实然——高校公益教育的创新探索”为主题,邀请众多关心公益慈善教育的专家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共同讨论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会场掠影
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光辉国际全球资深合伙人何江颖,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校长助理、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兼校庆筹备办公室主任斯阳,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熊琼等200余位专家、从业者与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论坛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主持。
活动由陈琳主持
童世骏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公益慈善事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但同时,公益人才的缺口和需求量急速增大,对公益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志于从事公益行业的大学生有情怀很重要,但还需要相应的素养和能力。他介绍,华东师大的社会发展学院在慈善公益人才培育上起步早,近年来,在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设了较为系统的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课程,三年来,有近600人次参与修读。
童世骏致辞
何江颖作了题为“发展和培养公益人才领导力”的主旨演讲,为论坛作了精彩的开篇。何江颖结合公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围绕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公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以及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等做了精彩的分享。她提出,大数据和其他先进科技等未来趋势势必将重塑非盈利组织的格局,但有限的资源、战略目标的缺乏、人才需求的不匹配等问题对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提出很大考验。对此,何江颖提出,未来非盈利组织的领导者和从业者应不断提升相应的驱动力、个人能力等来应对行业发展的挑战。
何江颖作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讨论与平行研讨环节。嘉宾们围绕“公益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公益研学”“公益教育与青年成长”“公益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匹配”“高校社会创新与青年参与”等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第一场主题讨论为“公益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参与了主题讨论。活动在学校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周俊的主持下正式开始。四位嘉宾分别从公益机构、研究机构与政府的角度,围绕当前我国公益领域的人才状况、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作为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张静从政府的角度讨论了公益慈善人才管理,认为政府部门要搭建好人才孵化平台,助力公益人才蓬勃发展。黄浩明提出当前公益界需要三类人才,分别是“治理的人才、执行的人才和坚守的人才”,同时,公益慈善人才应明确使命,坚守担当。孙春苗从社会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匹配角度出发,强调需要把‘专职’的人变得‘专业’。程刚认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公益人才培养需要回归教育本源,依靠教育培养公益人才,发展公益事业。
公益人才需求与人才结构主题讨论
第二场主题讨论围绕“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展开。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杨志伟,业擎社创中心研究员、合伙人张利参与了第二场讨论。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主持了这次讨论。嘉宾们各自分享了自己对于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的看法。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政策创新、课程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是嘉宾们提到频率最高的词汇。
刘志阳提出,慈善的终极目的是塑造“完备的心灵”,实现“人的现代化”,他建议围绕商业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三个创新,实现公益事业和人的发展的双重使命。李健认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需从政策设计、课程体系研发入手,同时需加强高校与公益实务界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公益新人。杨志伟提出,应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课程创新和教师培养三个角度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杨利认为,公益人才培养应当从行业上游、具体项目、人才深加工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提高。
高校公益教育创新模式主题讨论
下午的第一场研讨活动主题为“公益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匹配”,活动由资助者圆桌论坛秘书长李志艳主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长吕全斌、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教授谢家琛、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晔参加了此次研讨。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为当下公益人才匮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谢家琛认为,公益人才培养需“道”“术”结合,公益人才离不开情怀,也不能只有情怀。杨晔结合自身公益实践经历进一步指出,情怀是公益人才培养的综合结果之一,公益情怀的培育离不开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参与。徐家良谈及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指出社会实践在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公益参与热情和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吕全斌提到对于公益人才来说,参与感是一种很重要的感受,使命的驱动而不是金钱的驱动往往是公益人才的特质之一。
公益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匹配平行研讨
第二场研讨由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主任薛红主持,讨论立足本校公益人才培养实践,邀请了7位紫江公益课程的学员参与讨论与分享。学员们围绕各个年龄段的志愿活动的目标与形式、志愿服务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等展开热烈讨论。
公益教育与青年成长主题研讨
社会组织“724星球”承办的第三场研讨主要探讨了“高校社会创新与青年参与”,关注公益慈善教育在社会创新上所能发挥的潜力。研讨采取了新颖的“开放空间”形式,由参与者提出包括除了支教青年还能参与哪些公益活动,高校社会创新需要青年掌握哪些能力以及青年能从高校社会创新中学到什么等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高校社会创新与青年参与主题研讨
企业的力量也在行动,无奇不游作为一家社会企业,致力于设计寓学于游的社会创新项目。第四场研讨以其设计的海外公益访学项目为主要内容,讨论高校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公益研学领域内的实践。
公益研学主题研讨
论坛接近尾声,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做总结发言。文军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专业方法的训练,唤醒整个社会的良心和善心。此次论坛以高校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对话为基础,与会嘉宾从更加立体与多维的角度,分层次、分领域地探讨了我们需要怎样的公益人才以及公益人才培养的可能样貌,很好的呼应了“应然”与“实然”的论坛主题。同时,文军指出,希望公益人才培养论坛能够每年有新的发展,在此次论坛的基础上,期待明年的论坛能够有更富差异化发展的研讨。
文军总结发言
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文案 | 李露萍 余维鑫
编辑 | 孟必莹
信息来源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