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


       8月19日-25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的学员们跨越海峡,来到了我国宝岛−台湾,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公益创新学习。


       在一周的访学中,学员们密集参访了喜憨儿福利基金会、多扶事业公司、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永康国际商圈协进会、城市浪人协会、甘乐文创、慈济环保教育站、5%Design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深入了解了台湾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现状,深度体验了针对各类人群的社会公益与创新课程,学习了台湾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与成功经验。


 

       慈善与商业的碰撞,传统的救济模式与创新性“自我造血”的融合,让学员们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向实践,切实体会着社会企业创新的韧性与温度。在每天的课程参访结束后,学员和老师们不断进行着高强度的项目回顾与迭代,带着开放与创新的思维回归小组项目,不断设计与重塑项目思路与执行路径。台北的朝阳与星空,见证着营员们的进步与改变。


       良师指导,益友相伴,此次台湾之行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慈善不单单是单向的物质给予,还可以是双向的利益共赢。慈善与商业、与创新精神的融合,能让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让社会服务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慈善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更有潜力的走向。带着对慈善和创新精神的新认识,回到大陆的学员们将会继续讲好慈善与创新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并参与其中。


时间是短暂的,但过程是美好的,收获也是无限的。此次台湾之行,学员们主要通过实地参访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和讲座授课等形式,从全新的角度看待社会创新,并根据所获经验,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运营模式。


何为社会创新?


创造爱的奇迹


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创新是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或趋势。一旦与慈善碰撞,社会创新就是能切实帮助困难人士的一种行为模式。


8月19日的下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的梁铠麟老师为学员们详细剖析了社会创新的概念:“创新就是要跳出框架,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必须站在框架上思考问题。”


以社会企业为例,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学员万雯霞说:“企业更多的注重商业利益-利润的最大化,而社会组织——或者说各种 NPO 和 NGO ——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公益性),即利润最适化”。社会企业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目标的创新性模式,让运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成为可能


台北市永康国际商圈协进会的理事长在8月21日的参访时告诉学员们:“(永康商圈)既可以让商家嗅到钞票的味道,又可以让商家感受到商圈的温度。”在经商中做慈善,在做慈善的同时发展商业。商业不再意味着冷冰冰的钞票,而是逐渐融入了人情味。社会企业正在身体力行,用商业的模式创造爱的奇迹




社会创新何以可能?


欣赏这个世界的热情和知足


 “我们要学会去欣赏这个世界的热情和知足。”这是学员们在参访过“黑暗中的对话”后的普遍感想。由于活动体验是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黑暗迫使参与者摆脱对视觉的依赖,增强其它的感官能力,借此引发参与者对“能力”定义的新的思考。在这样的环境里,倾听和对话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要素。最令学员们震撼的是,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培训师居然都是视觉障碍人士。患有沟通障碍的人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大大提升沟通能力,突破困境。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慈善似乎是一种对施与者绝对的道德考验。可是如果要让其真正成为有意义的事情,仅仅施与是绝对不够的。慈善有两个对象,我们不能只从一方发力。对于这一点,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比很多慈善机构认识得更早也更深刻。喜憨儿积极探索的社会企业运营模式,最终得以让智力障碍者获得妥善照料,甚至终身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也能像健全人一样拥有完整的人生。喜憨儿基金会的经费,50%来自餐厅、面包房等相关服务机构的盈利(餐厅、面包房的资金基本全靠营业收入),30%来自捐赠,20%来自政府拨款,摆脱了以往福利企业依赖捐赠与补贴的状况,让智力障碍者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无疑是一个创新性的慈善与商业结合的成功案例。


在加入这些社会企业以前,很多人觉得残障人士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并视其为资源消耗者。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尽管面对着自身生理局限与社会的共同压力,他们仍然热爱这个世界,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他们承认自身的不完美,但懂得知足,也懂得要努力生活。所以他们积极地加入社会企业,把自身的不完美变为资源,让自己从“资源消耗者”变为资源提供者。这也是社会创新企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他们欣赏残障人士的热情与知足,真诚地敞开怀抱,并积极地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平台。





寻找更多的可能



大部分人心里对传统的慈善模式有着刻板印象,认为慈善往往与慈善晚会、华丽着装、天文数字等挂钩。这或许可以是慈善的一种形式,但并不等同于慈善本身。慈善可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失明体验到无障碍接送,从心智障碍者培训到为社区青年、弱势儿童提供学习、工作机会的甘乐文创 ,从城市浪人挑战到环保教育、分类回收。在参访中学员们发现,这些社会创新项目虽然风格迥异,但他们都基于生活,有着同样非凡的意义。


正如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学员鞠好祺所言:“当今的慈善正在从“输血”到“造血”演变。从‘输血’到‘造血’,可挖掘的需求很多,可实施的项目计划也很多,但是如何让服务项目落地并持续发展值得思考和反思。” 社会创新应当跳出既定框架,发挥创新意识,打破刻板印象,真正地立足于服务对象,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满足社会的需要。让各种资源物尽其用,让各类人群实现其价值。


社会创新如何进一步发展?


如今,社会创新虽然已广为人知,但其机制并不完善。社会现实对其要求甚高,因此,如何迈出发展的一步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


创建专业、稳定的智库


眼界决定高度。社会创新要稳定持久地发展,必然离不开合理的、创新性的规划


作为社会创新中少有的规划公司,5% Design Action无疑在社会创新规划方面开了先河。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发动跨产业的设计师与相关专业人士,让他们共同利用少量 (5%) 业余时间,将原本运用在企业创新上的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贡献于社会关键课题及挑战之中,并与社会多个组织一起寻找可能的创新机会和解决方案。设计师可以设计产品雏形,可以进行服务创新,甚至可以用设计的方式让早期癌症筛选服务得到优化。如学员万雯霞所言:“社会企业的内生驱动力就源于每个人对目标的强烈认同感和信任感。”专业性与集体性的结合,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可靠的参考方案。这也让该企业成为了社会企业的智力库,为社会创新更科学、更多样地发展献计献策。


当然,仅仅一方智库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能创建一个更大规模的专业且稳定的智库,社会企业也许就能获得更高速、更全面的发展,社会创新也能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8月23日,学员们来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慈济环保教育站(内湖站)。教育站致力于环境保护,主要通过回收分类塑料袋、纸张、宝特瓶等可回收物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在当今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格局下,环保类社会组织很可能会出现井喷式发展。

    

人是社会创新的基础。因此,社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社会创新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当今的全球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献出一份力。


七日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

是播种之行

也是成长之旅

感恩相伴

不悔此行


训练营详情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第一天、第二天行程分享:

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 | 开启台湾社会创新之旅

第三天、第四天行程分享:

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当创新思维遇上社会问题……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行程分享:

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丨在框架外回应社会问题

—THE END—


特别感谢紫江公益基金会社会发展学院无奇不游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也对慈善、对社会创新感兴趣,欢迎加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


9月6日中心将举行2019第二届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的分享会。点击下方报名通道,我们一起畅谈社会创新和未来!

时  间:2019年9月6日13:30

地  点:东川路555号紫竹高新区数码港5号楼1层03A室幸福5号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


信息来源|无奇不游 第二届紫江公益社会创新训练营

文案 编辑|滕云 孟必莹

    指导|李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