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呼唤卓越公益慈善领导者


中国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发展期,加快公共服务的创新、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实现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构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善治”目标,就需要公共服务的大量、规范、科学地供给。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卓越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卓越人才培养需融合学科的一流课程


新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更要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规律和获取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2017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组织开展公益慈善系列课程,融合学校优势学科,汇聚社会学、社工、公共管理、教育专业校内外讲师,为未来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今年的疫情,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公益慈善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高度关注和热切讨论。课程围绕这些专题,增添了大量新的案例以充实内容!


同时,也受本次疫情影响,本学期原计划《社会创新与创业》《慈善文化与伦理》《社会福利和美好生活   》《社会组织与政府管理》课程也进行调整,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课件准备、平台测试,建立了师生联络群,通过超星平台、ZOOM、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互动式、探究性学习。

         

张冉教授

3月24日18:00   超星学习通+Zoom


疫情期间,代购买药、买菜是创业吗?

“移动食堂”、大厨直播带货是吗?

互联网+烤红薯可否看作创业呢?

民营企业“5678”是什么意思?

如何从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视角,考虑疫情期间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变化?

根据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联系“新冠”疫情来谈谈创业的三要素!

如果让你创办一家慈善超市或公益食堂,你会考虑哪些事情吗?

什么是创新?什么又是创业呢?

.........



“公益课堂的授课方式更应该让学生发言,有更多的参与感”,授课教师张冉老师在第一课列举了疫情期间的新现象、借助丰富的案例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社会创新与创业”,并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发同学们热烈思考和讨论。


《社会创新与创业》课程采用“建群沟通+课前材料预习,zoom视频会议形式课程互动+作业巩固”的方式开展课堂网络教学,互动和临场感较强,分布在全国各地同学们跟着张冉老师的节奏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在第一节课结束后,张冉老师表示,首次尝试这样的网络课程,学生们的参与都很积极,他们的学科背景都有来自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不同专业,但学生的学习感悟力与理解力较强,而且这样的方式,大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程教学的效果比较明显。

     


周俊教授

3月25日 18:00  超星学习通+微信群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和事迹,有些人甚至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作为“疫情”的亲历者,我们不免思考,什么力量在激励并支撑着他们?在慈善活动,他们是否产生过内心的冲突与纠结?他们又是如何处理“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如果是你,你又可以为“抗疫”做些什么?

.........



“用生动现实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主动探究慈善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是周俊老师的教学策略。为了开好《慈善文化与伦理》课,周老师和助教精心准备,收集和分析本次疫情中涌现的慈善活动案例,与上课学生共同研讨,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慈善文化与伦理》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帮助学生提高在慈善事业中寻找自己定位的能力。课程同样采用网络课程模式进行,与此同时,强化了学情跟踪环节。在授课后,老师和助教同学会抽查学生了解课堂感受和建议,以不断修正课程的上法,磨砺出让学生收获更大、更有意义的课程。



周俊老师在课堂反思中提到,“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无比宝贵,老师在课上讲的每一句话都应该合乎“理性”,同学们的每一分钟都应该被合理利用。要达到这种状态,从备课、录课到详细规划课堂时间安排,再到为每一位同学的作业点赞或给出评论,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贴近同学的关注点,才能激发同学的互动热情;只有在对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时,才能有效地对同学进行思政引导和思维训练。授课老师应尽可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问,并且设法将学生的讨论往建立结构化、批判性思维的方向引导。”

       


黄晨熹教授

3月25日 18:00 大夏学堂+腾讯会议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享受着社会福利,从小孩到老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小事到大事。

平时寒暑假回家的火车票半价是福利

在学校和社区免费的图书馆是福利

家庭中长辈看病的医疗补贴、退休后的养老补贴是福利姐姐怀孕后的产假是福利

农田里种地、种树有补贴也是福利

.........


回到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心和出发点,《社会福利和美好生活》课程邀请学生来构建概念。黄晨熹老师第一课的课程策略是鼓励大家的充分思考,进行问答式和探究式的教学。启发学生对抽象概念进行具象的思考,从而实现第一课的“破题”。课程通过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随后鼓励大家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动手来提出和设计解决方案。


      


吴同副教授

3月26日 18:00   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


开课筹备阶段,吴同老师通过课前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课程期待,从而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借助课程微信群,分享各类线上会议信息,结合当前疫情的现实状况,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组织在本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与作用。



《社会组织与政府管理》的课程目标,是“初步了解一些社会组织的运作,并在日后更好的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本课程更多深入解析了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以及其背后的管理逻辑。首次授课后,吴同老师表示:我选择用直播的方式给同学们授课,主要考虑到:第一是课程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强。第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尽管不能线下见面,但是线上实时互动会给学生更多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从实际的授课效果来说,尽管是一个人对着电脑来讲,但是当我想象着电脑那头一个个抬着头对知识渴求的学生们时候,我反而比在教室里面有更好的状态和上课的热情。对于后面的课程,我将会采用课后作业,课前阅读,课中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连线互动,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项目介绍和未来愿景


 “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由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组织,为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资助的人才培养项目。本计划发起于2017年,旨在培养具有公益慈善之心、基本的公益慈善理论、一定的公益慈善素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公益慈善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较高水平的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士、骨干志愿者、未来捐赠人。项目邀请了校内社会发展学院、经管学部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为主要授课力量,在暑期短学期邀请海内外知名讲师共同参与授课。


截至2019年,项目支持开课程18门,共计40个学分,累计778人次修读课程;举办了两届海外公益创新研学营;举办三届公益慈善创新论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当前,紫江课程正在全面升级,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研究特色教学方法,争创“一流课程”。课程教研组也真诚邀请关心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师生能共同加入我们!做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编辑 |陈婕颖 张端

资料提供 |刘静 龚琳洁

 张宇擎 王娟  王语薇 

视频剪辑 |邵兴仁

指导教师 |李欣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