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我校与上海紫江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使命与担当: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广邀公益界与教育界的实践者和学者齐聚沪上,共同商讨公益慈善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思路。来自政府部门、高校学界、社会组织的嘉宾以及高校学生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嘉宾分别从宏观、研究和行业视角,重点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公益慈善教育的践行与发展”“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的培育”等话题展开全面的交流。

我校与上海紫江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第一届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

我校社会发展学院和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作为会议承办方,在正式论坛开始之前邀请了各位嘉宾围绕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专家咨询会议。首先,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理事长黄晨熹详细汇报大学生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人才培育方案。各位专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经验,针对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师资团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层面进行沟通交流并给出专业建设性意见。会议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俞祖成作为任课老师,提到如何通过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务长曾晶女士谈到了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主要方向来制定和调整培养目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小军结合中山大学的办学经验,强调沉浸式公益教学,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结合我校自身教育特色和优势学科,并注重课程设置背后的逻辑。

我校副校长梅兵致辞

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对外联络处处长邢和祥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在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对外联络处处长邢和祥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我校副校长梅兵致开幕辞,梅兵指出促进公益慈善教育,全面提升公益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成为推动今天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将依托相关学科发展建设优势和研究教学力量,通过与上海紫江基金会合作,在建设好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同时,全面服务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

随后,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暨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蒋蕊向我校授予“上海公益基地”铭牌,梅兵作为代表接受铭牌,标志着我校正式成为上海公益基地建设计划中的重要一员。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暨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局长蒋蕊向我校授予“上海公益基地”铭牌

紧接着,论坛举行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暑期课程开班仪式。会场首先播放了学员代表的采访视频《思诚&筑梦》,来自我校不同院系的学生讲述了他们的公益梦想和公益实践,以及对于公益课程的期待和未来公益生活的展望。黄晨熹介绍了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他认为公益教育首先是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而中心即将开设的公益慈善系列课程也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慈善心,并且希望在年轻人心中播种下公益的种子。各位嘉宾为开班仪式亮灯,象征着首届暑期课程的正式开课。

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理事长黄晨熹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亮灯仪式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作为捐资方,进一步谈到了该项目的规划和方向。她指出,我校和紫江公益基金会携手共建该项目的目标是要打造符合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专业性和复合型公益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聚焦于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特色是实现三个融合:实现国际和中国的融合;实现前沿理念和实践的融合;实现政府和企业、高校、公益慈善组织的跨界融合,从而让青年一代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致辞

上午的第一场论坛,由我校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主持。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韩文瑞、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谢恩伟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助理院长兼教务长曾晶分别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这一宏观视角进行了分享,并在圆桌论坛环节展开了跨界互动和对话。

程刚先生重点介绍了全国基金会基本类型和发展趋势以及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状况,分析了专业公益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韩文瑞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指出“人本主义”理念在公益慈善教育中的重要性。谢恩伟从企业的角度,谈到了微软如何通过高科技产品创新造福帕金森症和盲人等残障人士。曾晶女士分享了深圳国际慈善学年四年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强调“行动学习”是公益慈善教育的未来。

第一场论坛各嘉宾通过圆桌论坛互动交流(从左至右:文军、程刚、韩文瑞、谢恩伟、曾晶)

第二场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胡小军主持,文军、我校“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香港大学非营利管理学副课程总监陈瑜、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黄建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政策系主任陈友华从海内外研究视角围绕公益慈善教育的践行与发展进行交流。

文军在分析公益慈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公益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方式来化解当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也提出公益慈善教育如何回归到人本身,如何来促进社会进步和全人类的发展。高德胜作为道德教育的学者,深入分析了慈善和慈善教育的伦理基础。陈瑜与黄建忠分别分享了香港和美国高校中的公益慈善教育现状以及在激励青年人参与社会的特色课程。相应地,陈友华就中国公益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他特别强调人才与资源的匹配问题。

分论坛嘉宾发言

下午的第三场论坛由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彼得·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秘书长赵华主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永祥,公益慈善学园代表李健,华民慈善基金会研究院副院长冯凌分别结合机构和自身实践经验,从行业视角就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的培育进行探讨。

徐永祥以从“单兵突进”转向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为主题,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启示。在回溯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过程中,他指出,2006年前的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出孤独的探索者特点,发言中他特别提到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上海社区建设以及早期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等问题,但展望未来,前途是光明的。李健从行业角度对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分享,同时交流了结合“双轨制”这一德国首创的教育体系创新性开展“公益慈善学园”的经验。冯凌从供给与需求、观念和能力、价值与意义角度为专业学生提出从事公益教育事业的相关建议。

第三场论坛各嘉宾通过圆桌论坛互动交流(从左到右:赵华、徐永祥、李健、冯凌)

三场论坛落下帷幕,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副理事长黄晨熹主持论坛闭幕仪式。作为论坛点评嘉宾,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彼得·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秘书长赵华表示,这是一场体现教育之本、关乎未来、跨界互动以及有使命感的论坛。

接着,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对外联络处处长邢和祥分享了大学生社团与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成果,强调紫竹高新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与我校大学生社团的对接,以及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重要性。随后,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发布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培育的课题研究指南。

围绕我校紫江公益慈善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这一议题进行的专家咨询会议

论坛接近尾声,文军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体现出跨界融合理念以及问题导向特色,完满地呼应了使命与担当的论坛主题。他表示,这次论坛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搭建了公益慈善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的交流平台,吸引了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整合了各方资源,为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育了充分助力。


图|吴潇岚 罗宇 William Wu  文、来源|社会发展学院  编辑|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