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14日,一群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迎着酷暑,开展“学习恩来精神、践行爱国主义”主题寻访实践活动。他们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因怀揣着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对上海革命岁月的求知而汇聚在一起,手持上海历史地图,脚踏承载着厚重历史意蕴的土地,在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共同指导下,与光明中学师生结伴,3天打卡沪上15个红色文化基地,共同寻访周恩来在上海的革命奋斗足迹


周恩来学习社师生团队与周蓉女士在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合影


“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向前探索,以周恩来为主线进行寻访,在实践中真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在革命中体现出的强大领导力、号召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和未来教师,我们更应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心中最为崇高的敬意寄托在实际的行动里,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潘忆珏同学如是说。


01厚植爱国主义,在探索中进行体验式研学


秉承“学习周恩来,理解中国和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的宗旨,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在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于今年“五四”前夕成立,开展了“走进《我的七爸周恩来》”主题讲座、博物馆日“云游周公馆”、《周恩来与中共隐蔽战线》影片赏析等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活动,引起学习社成员在内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和好评。为了更深入了解周恩来与上海的历史故事,学习社的同学们利用暑期积极研讨“学习恩来精神、践行爱国主义”主题寻访实践方案,用自己的语言和表现形态解读心中的周恩来及其革命年代和革命信仰。他们通过线上查阅文献、线下实地走访等方式串联起沪上众多革命遗址和城市空间,通过历史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入学习恩来精神并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经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与学习,同学们重走了周恩来在上海革命奋斗的标志性足迹,在实践体验中重温革命年代的历史故事和时代选择,思考新时代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结合点。





周恩来学习社成员进行实地学习探究


上海市档案馆领略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如今生活的时代是用鲜血洗净了污秽与屈辱,换来纯净与和平;在中共“四大”纪念馆看见了先辈们促膝长谈,肩负起领导革命运动的重担;在永安里44号,小组成员倾听了地下工作的惊心动魄,周恩来心中执着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指引着新时代青年坚定信念、勇往直前;重走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路线,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会晤;中华路演绎着先辈们奔走起义的艰险;铁路博物馆展示着在周恩来的带领下,飘扬起胜利的旗帜……“在实地走访前,同学们自发组织了多次线上研讨,他们通过史料的挖掘,结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形成研学方案,为了实行研学方案,他们不惧高温连续3天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有了很多收获的同时更升华了革命友谊。”实践项目带队老师、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指导老师沙炜娟被这群95后、00后未来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所感动。






寻访周恩来上海足迹,在感悟历史中践行爱国主义


02  亲临历史现场,在实践中深化“四史”学习


在三天的实地寻访中,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理事陈菱给予了精心指导。她启发同学们不仅仅要学会挖掘一个个遗址背后的往事,也要更深入感受历史背后闪烁的革命精神的光辉。在探寻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路线中,从史料搜集、路线规划到实地寻访,大学生实践团队首次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史事件进行寻访。他们从自忠路363号出发,经复兴中路、中华路的环形道路,感受老上海县城被城墙环绕的地理构型,在小南门警钟楼下共溯武装起义大罢工的历史,在上海北火车站探索当年控制交通枢纽一举对起义胜利的关键意义,在租界五方杂处、百业云集环境下探寻中共“六大”后中央政治局联络点。实践队成员们亦来到永安里44号聆听周恩来后人讲述老宅旧事,正是在这里,周恩来躲过国民党的追捕成功转移到苏区。徐徐道出的回忆,为同学们勾勒出当年危险重重的地下工作,革命者们舍生忘死的大义凛然更使成员们动容。



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周恩来侄孙女周蓉女士和基金会秘书长季敏女士对实践项目给予充分的支持,她们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永安里44号和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史料陈列展等地表达了对同学们克服酷暑走访故地,追寻革命历史行动的肯定和鼓励,也对同学们表达了新的期冀,“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历史中找寻民族的意志,挖掘先人的品格,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未来的发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无论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路线规划,还是三天的实地走访和线下打卡,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发展并壮大的峥嵘岁月,以及周恩来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越发清晰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寻访周恩来上海足迹,重温党史和新中国史,团队成员们感慨万千,“想到当年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革命,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更珍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此外,同学们也在历史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越发坚定自己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尤其作为未来教师,必须践行‘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


03大学中学同行,在携手中推进“一体化育人”


光明中学思政教师赵程斌和周恩来班班主任姚容携光明中学周恩来班学生代表,参与周恩来赴法留学登船码头原址的现场调研。赵程斌在仔细考究大量文史资料后,结合黄浦江的地理面貌,为同学们一一解析了学界里的各种登船码头说,并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剥丝抽茧般地为同学们揭开了“登船码头说法纷争”的历史疑云,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当年赴法留学青年们为救国救民,克服重重困难,远洋寻求先进技术和思想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现场,大学生和中学生还进行了交流,共同讨论与分享了实践感悟和收获。“如何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将教学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各个学段,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新时代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化学专业李燕同学说道。


寻访周恩来上海革命奋斗足迹主题实践活动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与光明中学“大-中学德育一体化”创设了平台,为大-中学生丰富实践、坚定信念提供了宝贵机会。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夏建国表示,“这次寻访主题实践活动是孟宪承书院周恩来学习社和光明中学周恩来班,在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联合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重要尝试,具有校社联动、大中学一体化等鲜明特色,旨在进一步构建大学-城市-社会育人共同体,培养一批批具有中国魂、中国心、中国情的卓越大中学生。”






阅读原文